>> 缘梦升学指导
  >> 义务教育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 研究生考试指导
  >> 社会考试指导
  >> 国际学校
  >> 智力拓展

缘梦教育
地址:北京市北环志新桥北三<>百米路西 北京教育考试院北侧 鸿基世业商务酒店2层
网址:www.ymjy66.com


  国际学校
 
最全解析:详细告知真正的国际教育到底是什么
  浏览次数:1015

 今年是我接触国际教育的第9个年头,从学通国际课程的学术负责老师,到科桥学院的学术校长,9年来我接触了近两千个在国际学校或留学道路上一同探索前行的家庭,与其中一半以上的家长和学生就学业乃至人生进行过非常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我希望结合在国内国际教育发展最迅猛的这些年的亲身体验,将这条道路上我所见到遇到和体会到的信息进行总结,为越来越多或正走在国际教育道路上,或面临教育选择而不知所措的家长朋友们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大众化,低龄化

  受益于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国门的放开,条件的改善,让我们拥有了更多元化的教育选择,特别是近两年国际课程相关行业受到资本力量的推动,让不少家长犹如发现救命稻草一般试图将孩子们从体制教育中“解脱”出来:有的家庭会选择将孩子送到国外,接受本土化的国际教育;有的家庭会选择国内的国际学校进行过渡,但相比过去也是早早明确了出国学习、游历的道路。

  教育本质的抉择:素质or应试?

  我曾经询问过很多家庭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有因为国内空气质量差,环境污染严重的,有因为食品信息不透明,对生活环境不满意的,甚至为了孩子读书而举家迁徙海外成为了华裔;不过最多的,还是因为家长们觉得体制内的教育太过应试,对孩子身心造成的长远影响弊大于利,因而想尽早转变教育方式。

  而通俗意义上的国际课程,即高中阶段的A-Level、IBDP、美高课程,乃至其往前初中小学阶段的IGCSE、MYP和KS、PYP课程,经过在西方国家多年来的演变,似乎确实更有利于孩子们的长远成长。想来也是,在有选择的前提下,家长们的确愿意承担更多的教育成本,让自己的孩子接受相对而言更加素质化、个性化和综合化的教育,的确是人之常情。

图片源自网络 图文无关图片源自网络 图文无关

  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有钱有时间!

  素质教育只是中产家庭用钱去获得更好的机会?还是这是升学通道而已。对于教育本身关注较少,关注的还是升学而已!

  但国人心中的素质教育是怎样的呢?所谓国际教育是否即等于素质教育?国际教育是否完全不同于传统观念中“填鸭式”的体制教育的功利化和应试化呢?

  我们80后从小接受应试教育的折磨,期间又受到素质教育口号的洗礼,但幸运的是我终究“熬”了过来,从广州读大学再到上海攻读博士,慢慢开始接触上海的国际教育和国外的国际教育,也让我有机会发现、比较和思考两种教育间本质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我觉得让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国际教育本质的原因在于家长可以通过金钱帮孩子以另一种途径去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毕竟在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中,中国的大学一方面占比有限,另一方面在“独木桥”上与大量国内同龄人竞争国内名牌大学,所需要付出的努力远大于孩子去申请世界排名前100的海外名牌大学——巨大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以及愈发惨烈的就业形势带来的沉没成本,让家长们面对国际教育这多出来的教育选择时不得不如此重视。

  真正的国际教育是什么?

图片源自网络 图文无关图片源自网络 图文无关

  虽然国内的国际教育实践经验还相对较少,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过总体还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而随着留学国人的增加,世界知名大学对中国孩子的要求的确越来越高,近年来世界名校在中国的录取率也逐年下降,一方面原因是世界名校对中国学生的那股“新鲜劲”已经逐渐过去,甚至可能发现孩子的思维能力、行为习惯并不能和他所展示的分数成正比,另一方面在国内就读国际学校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走国际教育路线所面对的竞争也不断加剧。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觉得家长和学生们在考虑自己的教育选择时,需要认真的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诉求,直指本心的追问自己:在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世界中,我到底希望未来自己的孩子(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方式寻找自己的孩子(自己)在今后社会(世界)中的位置?用什么样的态度看待生活的意义?

  进而,才是考虑我到底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己)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形式,会有更大的可能实现以上目标呢?

  其实我个人认为,也相信大部分家长也同样认可,以上问题的回答主体应该是孩子自己。但就我这些年来所接触到实例看来,大多家长们总觉得孩子还小,考虑问题还不周全,在学校的小集体环境中养成的思维方式无法处理背景转变为人生、社会这样复杂条件的命题,于是以上问题放在现在国内的实际环境当中,这些问题更多的还是在拷问我们的家长们,然后不由自主的代替孩子做出这样那样的决定,而有时这些决定恰好与孩子内心深处无从表达的选择相违背,进而造成恶性循环。

  形成这样局面的重要原因是当代70后、80后作为作为一个家庭乃至家族的主心骨,相当一部分家长们在面对工作和家庭的压力时,无法像西方国家的家长那么充分的陪伴孩子们成长——过去一年我已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很多时候我们会想,不如让孩子重新经历一遍自己过去的“放养”路线,但是面对层出不穷的负面消息,却又始终放不下心来。

  但我们要明白,这种替代决定法是有可能“好心办坏事”的,特别一旦孩子真的走上了国际教育道路,接触到更为宽广的世界,我们的家长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与他们进行更多的交流,在确认其三观正确的前提下,让他们慢慢承担起自己人生道路应尽的责任,更多去行使他们选择的权利。如果您的孩子现在还小,那么您更应该提前做好这样的准备,让孩子们将来面对类似选择的时候,能够更多的参与到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当中,这样得到的结论无疑更为可靠,其意义也更为重大。

  教育理念和执行方式是国际教育的核心

  就现在大部分家长而言,送孩子出去的目的是希望能接受世界的精英教育。但我发现无论是在哪里,精英教育的理念大体都相同:勤奋、努力和全面的综合能力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精英化的国际教育并不是只侧重于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而不注重于学术。如果仅是这一点,我觉得很多体制内的学校现在做的也挺好,各种社团、社会实践、科学小研究也逐步走进了体制内的校园。我觉得精英化的国际教育目前最大的区别在于教育理念和执行方式。

  “填鸭式”的被动教育使得大部分人很难发掘自己的创新性思维,挣扎于无尽的题海中使得大多数人面对社会的层层筛选时顿生无力。而毫无疑问的是,未来社会只有创新性思维才能推动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前进,创新性思维也会成为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是否具备创新性思维,何时拥有创新性思维对人生道路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低龄是培养孩子思维方式、思考能力的关键时间

  但国外在低龄阶段,则更注重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并引导孩子养成自主学习乃至探索世界的能力和兴趣。这一点与我们大多数人所经历的“填鸭式”教育完全不同。当然了,不同方法也各有利弊,至少这种教育方式就“显得”很没有效率,相同年级,国外孩子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比国内要少得多,而非常需要训练的数学计算能力更是远远不如国内。但须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正是这种基础教育阶段的理念不同,使得两种教育方式最终培养出来的孩子的差别巨大。

  而国外在低龄阶段教育方式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孩子从小就培养了自主阅读的习惯,会通过阅览书籍来让自己获取自身经历不到的知识和经验;孩子慢慢形成了自我的思辨能力,会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对与错,去权衡和选择对自身发展有利的方式,并不断增强自信和充分表现自己;孩子会有主动探索未知事物和自主搜索信息的能力,并通过有目的的归纳和总结进一步加强这些能力……

  这种种的能力不正是未来从事科研或者是经营管理所必须的基本素养,也正是创新思维的先导基础。在这种教育理念下,西方国家涌现出大量创新思维非常活跃的人才,导致了这些年国外在前沿科技、经济、工业等领域的不断创新和领先的局面。而这种思维能力的领先,也将决定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在人群中惨烈厮杀,还是像领头羊一样带队前进:毕竟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必然有太多的人拥有扎实的基础去帮你实现你的思维。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却是因为经历过激烈的竞争和淘汰后,经过生活的一步步锤炼,慢慢积累和总结现实经验来培养这种思维能力。

  积极、有独立思维、有担当的实践者

  分析过低龄阶段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带来的不同结果之后,让我们回到前文所提出的问题,我作为一岁孩子的父亲,结合这些年来从事教育事业的心得,我的答案是我希望未来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健康积极,拥有独立思维的人;在他清楚的明白并且愿意承受自己每一个选择带来的可能后果的情况下,可以用自己想要的任何方式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选择他最想要的生活方式;他能够分辨善恶,并且怀着感恩之心享受生活美好的那一面,同时尽可能帮助更多人获得自由生活的可能;为此,我将尽自己一切的可能从小引导他全面的看待这个世界,广泛的学习各类知识,通过慢慢认识和分析这个世界中美好的一面和丑陋的一面,帮助他自己来建立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在他漫长的人生道路中,得以自己决定用何种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毫无疑问,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日以继夜的刷题来实现这美好的愿景——何况我觉得于我而言这还挺难实现的目标,“三五”,“黄冈”或是“海淀”怕是帮不到什么吧——想来也难以通过home school来完成,那么选择更为开放,更加接近实践应用,更接近人性自然的国际教育,辅以尽量充分的家庭教育,理应成为最优的教育选择。

  初高中阶段的国际教育是素质和应试的结合!

  低龄阶段的国际教育重培养孩子发散的思维、学习习惯和好奇心,如果说这个阶段我们只需要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辅以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陪伴即可实现,那么进入中学阶段呢?对于许多由体制内转至国际学校的孩子来说,国际教育又能带来什么变化呢?是否如同当年的我面对突入起来的“素质教育”一样,憧憬着不再有应试的压力,可以天天泡在操场踢球的“解脱”呢?

  其实在初高中阶段,精英的国际教育也是非常注重于孩子学术能力的提升。英、澳、加的名牌大学主要看中学生的学科成绩和学术竞赛或者是学术思维的能力,美国的知名大学除了看中学科成绩和学术思维外,还注重孩子的社会实践、个性化程度等等。由此可见学术成绩都是被重点列入到大学的重点考察项目。想来大家都曾被哈佛图书馆的午夜刷屏,亦可见海外的学霸们也是要不停的花时间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所以国际教育其实并不等同于不应试,我觉得使用针对性的应试来描述更加准确。体制内教育,可能国内会用两年结束三年的知识,然后会用最后一年疯狂的刷题冲击中考。

  不一样的应试:一样的配方,不同的味道

  而国际高中课程也可能如此。国际课程和体制内课程的应试区别我觉得在于以下几点:

  国际课程的教材是最好的复习材料。国内孩子可能更多依靠的是各种参考书。而国际课程教材几乎涵盖了各个考试局大纲范围内的要求。基本上书本例题的难度也就是未来考试的难度,题型也是未来考试的题型,基本不存在所谓超纲题型。而且很多教材编创得也很好,举了很多知识点运用的实例,通俗易懂。

  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动手能力和思维培养。科学是基于实验的学科,所以学习科学最好的方式是将孩子带进实验室,穿越到科学家发明这个理论的时代,从当时已有的理论基础和仪器设备出发,引导孩子去思考为什么要发明一个新的理论,新的发明是如何研究得来的,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又或者,到了现代,有更好的试验方法可以替代吗?经过这样的思考过程,孩子会对科学理论掌握得更加牢固,并且逐渐会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对于社会科学,则是要求孩子更多的了解实时、政治、经济,通过所学的理论帮助孩子去分析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这样也能让孩子们发现社会科学的有趣之处。

  刷题的针对性更强,一般每年各个科目的知识点答题相同。每隔几年各个考试局对各个科目的知识点会有所调整。但总体而言,题型的变化会大于知识点的变化,在对知识点理解透彻的前提下,适当的刷题就可以达到高分的效果。

  你选择了什么,就成了什么!

  国际教育的火热让我们有了更多元化的选择,意义重大。但不同的个体对于不同教学方式的适应度和匹配度也是不一样的。在目前,国内国际教育还不是特别成熟之时,一定要了解学校的教学特点和风格,这样才能针对自己孩子做出更合适的选择:孩子面对骤然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否有足够的自制力?能否应对未来在陌生环境的独立生活?有没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如何把控自由与放任自流的度?这许多问题还有待家长与孩子们一同思考解决。

  但无论如何,请切记精英教育从无捷径,国际教育真正能为我们带来的是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更加广阔的视野,乃至未来进行全球就业的适应能力,但如果您希望孩子藉由国际教育走向精英之路,那么除了创新的思维和开阔的视野之外,扎实的基础、坚持力、执行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样缺一不可。

 

Copyright @ 2014-2015 缘梦教育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2021007430号-1
地址:北京市北环志新桥北三百米路西 北京教育考试院北侧 鸿基世业商务酒店2层 网址:www.ymjy66.com